close

因藝文而生的咖啡廳

只是光影

 

 

文/陳芛薇

圖/吳育德

大廟之大

 

走入「桃園第一街」之稱的新民街,拐進老城區的巷弄裡,延著一條窄窄的樓梯上樓,一間隱身在 二樓的藝文咖啡廳映入眼簾。有別於多數咖啡廳僅是以藝文妝點空間,這座反以藝文展覽為主的咖 啡廳「只是光影」,九年前開設時,是當時藝文沙漠桃園區的一塊綠洲。二樓咖啡廳旁的牆上掛上 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三樓的獨立藝文展覽空間則供藝術家策展,近年更開啟駐店計畫,邀請藝術家 或想做點事的人面對面交流,讓大眾跟藝文更輕易地接觸到彼此。

 

 

桃園年少的商圈,大人的老城區

 

只是光影創辦人之一蔡奕勳出生自桃園大溪,就 讀陽明高中美術班時即來到桃園區,但年少時的 回憶僅停留在市區的百貨商圈周圍,不在老城 區。隨著求學跟當兵,在台南、台北,或是東部 的花蓮都生活過,那時的他喜歡在街頭巷尾間挖 掘小型的「替代」、「複合」空間,他同時也從 這些空間獲得很多啟發,但轉了一圈台灣,回到 桃園後,卻發現明明有著台灣數一數二多美術班 的桃園,完全沒有小型藝文獨立空間。

 

「台北畢業後回來到底要幹嘛,又不想進商業畫廊,喜歡這樣的空間,就慢慢找、慢慢找......」蔡奕勳憶及九年前初回到這座城市時,他像在其他城市遊走,穿梭在巷弄間,有一天,默默地來到年少時不會造訪的老城區,發現老城區很安靜,符合想創作的他所想像的空間,於是落腳下來。

 

身為藝文沙漠中的一塊綠地,只是光影起初的兩年都在摸索跟討論,一邊專注地創作,一邊思索到 底在這要做什麼。藝術專業出身的蔡奕勳想要將空間打造成媒合藝術家與觀眾的「展覽平台」,但是有了平台,卻難覓得藝術家,因為藝術家往往青睞鄰近、資源又大的台北市區策展。於是蔡奕勳先從母校陽明高中的人脈找起,滾雪球般的由一個藝術家介紹一個,慢慢的累積口碑,才成為更多藝術家信賴的「平台」。蔡奕勳感慨地說,「真的(很多)人就回來了。」後來蔡奕勳與讀字書 店、SHOW影劇團合作,並一起出版桃園地方誌《夭夭》,都是當時不能想像的桃園藝文風貌。

 

 

 

因藝文而生的咖啡廳

 

只是光影媒合了許多藝術家,而這個空間就是創辦人和藝術家雙重身分蔡奕勳的作品。像留法肢體 默劇表演者、野孩子肢體劇場創辦人姚尚德在還沒有成名前,也在只是光影表演過。當初姚尚德在 中國都更地點前面表演的影片,驚艷到蔡奕勳,並進而邀請姚尚德來只是光影演出。「好想讓他們 被知道,展覽做了九年終於可以(讓他們)被採訪、被知道,這是某部分,另一部分讓他藉由這機 會一個個講解這理念,一個、五個(觀眾)也好。」蔡奕勳真誠的話語,道出自己一直不變的為藝 文而生的初衷。

 

只是光影以展覽為主,咖啡廳為輔,因此展覽在 只是光影的發揮空間很大。像蔡奕勳憶及最狂的 一次展出是他自己的作品。桃園東門市場抗議拆 遷時,身為其中一員的他封鎖咖啡廳,同時用釣 魚線將幾組桌椅釣在半空中,象徵被封鎖的東門 市場,用自己的咖啡廳作場行動演出。

 

「展覽不是這裡的裝飾品,可以間接、直接被看 到,或是被互動。」蔡奕勳說。像是有展者擔心藝術創作上的紅色肉瘤會不會讓進來喝咖啡的民眾反胃,蔡奕勳開玩笑說,沒關係,就是要讓客 人吐。現任合作夥伴林岳德笑說,「這個店滿神奇,只有這邊,被老闆弄到這裡放什麼東西都不奇怪。」

 

現在的只是光影除了供藝術家策展,駐店計畫強調面對面交流。如近期分享旅行經驗的「雙口呂」或交流電影的「找自己」都會固定來只是光影,與客人討論。只是光影和桃園的藝文能量日漸壯 大。

 

藝文、商業的混生與區隔

 

如此較真的性格,也反映在店內餐點上。他想用餐飲做飲食文化的出發點,推出第一、二代的在地新餐。「以新民街周邊老店特產組合而成的新民餐」在其他人眼裡,看似為其他店家作嫁,沒有 利潤,但在只是光影心中,是為推廣當地,讓客人藉由餐點認識新民街。

 

為了文化,有些餐點元素不能抽掉,但若為了美味,又必須抽掉,只是光影常要在飲食文化與美味 中平衡、抉擇,如同藝文與商業間中的平衡。林岳德分享,只是光影是以藝文展覽為主的咖啡店, 但藝文展覽和有商業行為的咖啡店,兩者結合卻有衝突。蔡奕勳則觀察藝術家很難商業化,做藝文 往往很用力,變成不平衡,他試圖想找出其中的平衡點。藉由幾年的揉合,而目前只是光影的展覽 跟咖啡店生意算是達到一個順暢、穩定的狀態。

 

儘管展覽空間並不大,然而只是光影與藝術家合作的策展流程卻是完全比照業界,但是一間在做文 化的咖啡店,還是會讓一些藝術家有所顧忌,認為是不夠專業的空間。

他們努力讓藝術家信服的同時,也要接受客人不見得是為了藝文而來的失望。像以前店內有六隻貓 時,常有愛貓的人為了看貓咪而來,蔡奕勳失望到,讓多隻貓咪搬家,然而他發現那群客人不來 時,更加推不成藝文。大學讀教育科系的蔡奕勳想著,或許教育背景,也影響他一直汲汲營營地想 讓大眾關注藝文。夥伴林岳德到來後,只是光影將藝文領域的事務正式分到「桃園藝文小地方」, 簡單區隔商業跟藝文,以讓兩邊力量都能強化並平衡。

 

藝文醞釀

 

「只是光影」的招牌是用如同光影反射的反字寫成。

 

有一天,只是光影的前同事回到店裡,用反字寫下一段話在小紙條上,放到桌子上的小抽屜,而小 抽屜後續多了好多張同樣也是以反字寫下的心情。定期清出的小紙條轉貼到廁所牆上展示,而廁所 牆上也快貼滿了。

 

如同這小抽屜長出的故事,起初,只是光影因蔡奕勳的藝文需求而生,但後續長出了不同樣貌。一 個小小的空間,孵化了許多可能,不僅是都市人忙錄生活中的喘息空間、旅人一年一訪台灣的必到 之處,或是前後任桃園首長都曾先後來訪過的地方,同時更是許多新銳藝術家的舞台。

 

小小的空間蘊藏著背景殊異的各式人生故事,也醞釀出桃園的藝文風景。

 

只是光影 獨立咖聽廳小資訊

地址:330桃園市桃園區新民街19號2樓

電話:03-335-0368

營業時間:11:00-21:00(週二公休)

 


檢視較大的地圖

 

製作團隊小資訊

來源:《桃園在地記憶・老城區的新故事》

指導單位: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 廣告

協力單位: 桃園市桃園區三民社區發展協會

執行團隊: 桃滔藝文工作室 taotalk2017@gmail.com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otalk2017/

《本刊獲桃園市青年事務局「桃園市107年青年投入永續發展行動計畫」補助出版發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otalk 的頭像
    taotalk

    桃滔講堂

    taota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